產業新聞
 
標題:
東協-大陸自由貿易區 明年啟動
 
本文:
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周日抵達寮國首都永珍,出席周一揭幕的第八屆東協元首高峰會議及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據悉,溫家寶此行將與東協簽署多項協議,全面啟動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程序。中共近年來全力推進睦鄰外交,在東南亞成效顯著,東協資深官員日前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呼聲,台灣是否被邊緣化的議題,再度令人關切。

今年前十個月東協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額超過八百億美元,預料全年將超過一千億美元。東協秘書處副秘書長阿赫馬日前曾明白指出,「中國因素」將是整個議程的「核心話題」;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溫家寶與東協領導人會議上,將全面規劃中共─東協未來五年的合作行動計畫,啟動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程序;雙方官員周五曾對其中一項協議進行最後的修改,根據這份即將簽署的協議,雙方承諾於二○○五年中就五年內取消大部分關稅的問題舉行會談。


東協與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預計在二○一○年達成,屆時將成為人口接近二十億、經濟總值高達兩萬四千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其經濟規模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貿易集團。

中共積極加強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戰略性夥伴關係,希望透過「睦鄰友好」、「互惠對等」的外交政策,減低周邊國家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而面對這個等於是在自家門口崛起的超級大國,東協國家除了採取務實作法,將中共視為商業夥伴並從中尋求獲取最佳利益外,並沒有其他的選擇。近來東協資深官員再度發出建立「東亞共同體」呼聲,據稱已獲中共與日本的支持;馬來西亞甚至表示,要在明年主辦首次會議。

「中央社」在一則報導中指出,一旦「東亞共同體」的想法獲得普遍支持,台灣與區域各國互動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文章引述一位馬來西亞官員的話表示,馬來西亞預估中國十年後會是區內唯一的強國、日本將無法扮演這樣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馬來西亞有必要加強與中國交往。

報導分析,大陸的睦鄰政策創造了有利於中共的環境,相對為台灣拓展此區域的外交空間帶來負面影響。馬來西亞官員就坦承,只要中共持續強大,東協與中國的關係就會更好、對台灣也就愈趨保守,更加貼近「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發生關係,可以遠溯自一九九一年七月,當時是外交部長錢其琛應邀作為貴賓,出席了在吉隆坡舉行的東協外長會議開幕式。自此以後,中國大陸的外長就每年都出席東協外長會議的後續會議。

到一九九四年七月,中國大陸成為東協的「磋商夥伴」,參加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的首屆東協區域論壇;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二十九屆東協常設委員會將中國大陸由「磋商夥伴」升格為「對話夥伴」;及至次年十二月,中國大陸首次參加東協加中國大陸、日本、南韓(10+3)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正式確立了中國大陸在東協中的地位。

七年之間,由於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在東協中發言的力量愈來愈大。二零零二年金邊的東協峰會,當時東協倡議成立「東協+3(中、日、韓)自由貿易區」,但是與會的中國大陸總理朱鎔基反而拋出「東協+1自由貿易區」的構想。自此,「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於焉正式啟動,並且預定在二零一零年完成。

中國大陸在東協中這麼強勢,當然跟其國力大增有關,中國大陸有十三億人口,加上東協五億人口,一旦成立自由貿易區,就是覆蓋十八億人口的廣大市場,貿易總量也將達一點二萬億美元,是僅次於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第三大市場,如果以人口來計算的話,更是全球之冠。

但是東協對中國大陸除了不敢忽視之外,其實也有相當恐懼的情緒在內,特別是一九九七年東南亞發生經濟危機之後,中國大陸就像一個巨大的磁鐵,吸走了許多原本會到東南亞的外資,可是又苦於無法抵擋,無可奈何之餘,也只有把中國大陸拉為「夥伴」一途,以減少衝擊。

中國大陸的強勢,其實也引起其他對話夥伴的恐慌,以至於日本、南韓在巨大的壓力下,也先後與東協商談成立自由貿易區,日本更雄心勃勃地要搶在「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之前成立。

南亞的印度見到這種狀況,也在去年與東協簽訂「全面經濟合作協議框架」,為「印度-東協自由貿易區」鋪路,這些發展也可視為東協對中國大陸強大力量的一種制衡。

  2004-11-29  ( 中國時報 ) 
 
 
   
   
 
相關網站連結
  免付費服務電話: 0800-05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