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標題:
香港2月份貨櫃處理量增加2.6%
本文:
香港港口發展局公布香港二月份貨櫃吞吐量數字,共一百五十八萬九千標箱,微升百分之二點六。花旗金融機構統計發現,在亞洲出口增長潮中,香港竟有剩餘處理能力,在同級港口中絕無僅有。香港港口缺乏動力和在經濟轉型中未能及時調整策略,造成自身發展缺少方向感,坐看鄰近港口不斷擴容。
葵涌港區二月份吞吐量九十九萬八千箱,比2004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十八點九,為四個月內最強,半數為國際中轉。葵青港區以外(即內河碼頭、中流作業、公眾貨物起卸區)貨量連續第七個月下跌,比同期挫百分之十六點九,顯示珠江三角洲港口吸收華南國際中轉貨的力度一再加強,亦顯出貨櫃碼頭商「發力」向港區外其他運輸結構業者爭奪貨物。
二月貨量中,重櫃升百分之十七點九,空箱升百分之二十四點八。
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亞太區運輸業研究部主管柴履時(Charles de Trenck)發表統計,指香港港口現時有七至九百萬標箱的剩餘處理能力。
三號及八號碼頭西共有三個泊位長期生意欠佳,有剩餘處理能力三百萬標箱;葵涌港區其餘泊位每個平均有二成半至三成處理能力未用盡,有四至六百萬標箱剩餘能力。兩者相加,共有七至九百萬標箱。
正當世界一級大港都擔心壓港,號稱世界第一的香港卻處理能力過剩,無疑是因與鄰近港口競爭不敵有關。最新的挑戰,來自南沙港和最遲三年後落成的深圳大鏟灣港區。香港佔珠三角貨量的比重逐年下降,預計到2020年,只能與深圳平手,各得百分之四十二。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李耀光表示,華南貨物經香港陸路出口的成本每大櫃貴三百美元,是失去市場的主要原因。
香港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李淑儀表示,香港政府現正就未來十八個月的貨量增長研究,與整理後的港口發展諮詢意見,同交港口發展局參考。她強調十號碼頭的興建時間與選址未有定論,正在進行生態研究。
有物流業內人士認為,香港跨境拖運成本較高,不能長久成為十號碼頭懸而未決的擋箭牌。令成本偏高的規例,預計數年內會取消,香港應先興建新碼頭為新增貨量作準備。
2005-3-17 ( 香港大公報 )
相關網站連結
免付費服務電話: 0800-05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