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標題:
香港2004年貨櫃處理量2193萬箱居全球首位
本文:
香港港口二○○四年全年吞吐量為:貨櫃吞吐量二千一百九十三萬二千箱,較二○○三年增加一百四十八萬箱,升百分之七點三,再創新高。但香港的單位數字增長已持續多年,與中國大陸尤其是鄰近地區港口過去接連平均約三成增幅比較,實在相形見絀。同時,與中國及東南亞各大港的擴張型發展相比,香港港口發展前路懸而未決,再加上珠三角港口愈能自行處理出口,更令人憂心忡忡。
在所有統計數字中,最重要的葵涌港區二○○四年處理量一千三百四十二萬五千標箱,較二○○三年升百分之十一點二,為三年來首個雙位數;葵涌港區以外(包括內河碼頭、中流作業、公眾貨物起卸區等)處理量八百五十萬零七千標箱,微升百分之一點五。
單計二○○四年十二月,葵涌港區櫃量月產量有一百一十五萬二千標箱,升百分之十點八。葵涌港區以外,與二○○三年同期比較連續第五個月下跌,單月急挫百分之二十點六。總計全香港,比同期下跌百分之二點九。
香港貨櫃碼頭商會主席李耀光認為,雖然葵涌貨櫃碼頭二○○四年有百分之十一點二的增長,但直運貨量只增加了百分之零點五,由駁船接到葵涌轉口的貨量增加了約二成,國際中轉貨量增長約三成。而深圳鹽田港區的增長中約有九成是直運。他一再表示,數字顯示無須急於興建十號碼頭,關鍵應在於降低跨境拖運成本。他說,「四上四落」問題的解決、「一車一司機」的問題快將解決,有望降低百多美元成本。
有碼頭經營者表示,香港二○○四年全年一百四十八萬標箱的增長數字中,內裡牽涉了不少重複計算,也未有細分出口、進口、重箱、空箱等的比重,否則更能顯出香港港口走勢。
他又表示,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香港二○○四年處理的中轉貨中,以珠三角一帶以外的國際中轉為多,珠三角的中轉貨絕大部分已被當地港口吸納,香港在珠三角的地位似有被邊緣化之勢。有中流作業業內人士指,中流作業二○○四年貨量其實有約百分之十一的增長,只在下半年有明顯下跌,即是說珠三角經內河運輸到港中轉的貨量在過去數月的下跌,比「葵涌港區以外」的整體數字遠為厲害。
有航運業界人士不諱言指出,香港港口年吞吐量的增幅,是東南亞一帶大港中最低的。一直緊守次名的新加坡,二○○四年箱量達二千一百三十一萬標箱,升百分之十七點七。香港僅勝新加坡不足七十萬標箱,即稍高於百分之三。若兩港二○○五年繼續保持二○○四年走勢,香港二○○五年箱量應在二千三百六十萬標箱左右,而新加坡則為二千五百萬箱,香港「全球第一大貨櫃港」的桂冠可能要拱手相讓。
上海港二○○四年貨櫃吞吐量一千四百五十五萬標箱,增三百多萬標箱,跳升百分之二十八,排名世界第三。與香港貨源最接近的深圳港,二○○四年總處理量一千三百六十五萬標箱,升百分之二十八點二,仍佔全球第四,但已超過上海二○○三年貨量。據了解,深圳港二○○四年新增的五個泊位,貢獻了約一百二十萬標箱的處理量。
有長期觀察香港港口發展的人士曾批評,香港的態度似是在「等」、「靠」貨物上門,難怪多年後仍未須建新碼頭。他稱,周邊港口碼頭經營者、政府部門、代理是「三位一體」地在與香港的共同經濟腹地主動出擊「搶」貨,此消彼長,勝負立見。未來南沙、深圳、香港三港鼎立,前景更令人憂慮。
備受關注的「香港港口規劃總綱二○二○」顧問報告,現正進行公眾諮詢至二月底,意見綜合後交港口發展局再作研究,但未有公布再一下步決策的時間表。香港港口發展局消息透露,該局已開始了名為「港口貨櫃量預測」的計劃,兼顧華南一帶的碼頭設施在供求方面的最新發展和數據,以較準確地預計香港港口對設施的可能需求。此外,香港政府亦已開始了新貨櫃碼頭可能所在地大嶼山西北的生態研究。
2005-1-19 ( 香港大公報 )
相關網站連結
免付費服務電話: 0800-055118